妍妍是一名2歲的小女孩,每天臉上都掛著滿足的笑容。媽媽覺得這與自己對孩子照顧細心,及時滿足孩子的各項需求有關。
可是,她的朋友卻說,“延遲滿足”一下孩子的需求,更利于孩子成才。妍妍媽媽有點糾結,她不知道究竟應該怎么做,才是對妍妍最好的養(yǎng)育!
關于“延遲滿足”
妍妍媽媽的問題,正是當下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。他們愛孩子,愿意及時滿足孩子的生理需要,但是他們又怕這樣慣壞了孩子,長大后不懂得等待。
家長們的顧慮有一定的道理。在20世紀70年代,就有一個跟蹤實驗證明同樣的孩子,控制力強的,長大后會更有出息。
20世紀70年代,美國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基地內(nèi)進行了著名的“延遲滿足”實驗。實驗人員準備了好吃的軟糖,糖對4歲的孩子來講,那可是極具誘惑力的食品。
當每個孩子的面前都放好一顆軟糖后,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們可以吃糖,但是馬上吃掉的話,只能吃一顆軟糖;如果等20分鐘后再吃,就能幸運地吃到兩顆糖。毋庸置疑,誰都想吃到兩顆糖,那么就看誰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強了!
實驗人員通過單面鏡進行觀察,發(fā)現(xiàn):有些孩子只等了一會兒就不耐煩了,迫不及待地吃掉了軟糖;有些孩子很有耐心,他們想出各種辦法拖延時間,比如閉上眼睛不看糖、頭枕雙臂、自言自語、唱歌、講故事等,成功地轉移了自己的注意力,順利等待了20分鐘,這些“延遲者”當然享用到了兩顆糖。
等參加實驗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,調(diào)查發(fā)現(xiàn):“不等者”在個性方面,更多地顯示出孤僻、易固執(zhí)、易受挫、優(yōu)柔寡斷的傾向;“延遲者”較多地成為適應性強、具有冒險精神、受人歡迎、自信、獨立的少年。在學業(yè)能力上,“延遲者”比“不等者”在數(shù)學和語文成績上平均高出20分。
于是,在人們的思想意識里,有了一個詞語,叫做延遲滿足。延遲滿足是個體有效地自我調(diào)節(jié)和成功適應社會行為發(fā)展的重要特征,是一種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主動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,屬于人格中自我控制的一個部分,是心理成熟的表現(xiàn)。
很多媽媽之所以非常看重寶寶“延遲滿足”的能力,是因為她們覺得一個人的一生會經(jīng)歷無數(shù)次選擇,能否耐心等待到最好的結果出現(xiàn),關系著孩子一生的幸福,所以,她們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著手培養(yǎng)這種能力。
那么,“延遲滿足”的能力是越早培養(yǎng)越好嗎?絕不是。
3歲前,及時滿足寶寶的生理需求
我們都知道,3歲以前是寶寶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,故意延遲,寶寶可能會覺得父母不愛他。
1.母乳喂養(yǎng)你的寶寶
3歲之前,寶寶需要父母經(jīng)常地用語言和行動來向自己表達愛,最直接、最重要、最及時的方式之一就是母乳喂養(yǎng)。母乳喂養(yǎng)的過程滿足了寶寶愛的需求。
母乳營養(yǎng)豐富,含有蛋白質(zhì)、礦物質(zhì)、脂肪酸、氨基酸、乳糖等嬰兒成長發(fā)育所需要的全部營養(yǎng),并且配置得剛剛好,有利于孩子吸收;而且不容易因為吃多而影響消化。母乳中含有多種抗感染的因子,如免疫球蛋白、補體、溶菌素及抗發(fā)炎與免疫調(diào)節(jié)因子等,能夠提高嬰兒的免疫能力。
媽媽選擇母乳喂養(yǎng)的好處,不僅在于母乳促進了寶寶的身體健康,還在于母乳喂養(yǎng)方式有助于寶寶建立對媽媽的信任。哺乳的時候,媽媽用手環(huán)抱寶寶,讓寶寶的頭部緊貼媽媽的胸口,寶寶嘴里含著奶頭,眼睛注視著媽媽,媽媽用溫暖的、慈愛的、專注的眼神回應寶寶,不停地撫摸寶寶,寶寶感受到了愛。對溫暖、安全及愛的需求得到滿足,緩解了寶寶與生俱來的對生命的緊張感,增強了寶寶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信心。
當寶寶玩累了、渴了、餓了、想睡覺了、煩躁了、苦惱了、委屈了、不舒服了,媽媽都可以用母乳來安慰寶寶。這種安慰方式,能夠及時緩解寶寶的情緒,寶寶會覺得媽媽理解自己,很在意自己,同時他們也會很在意媽媽。
母乳喂養(yǎng)的過程對寶寶來講是一個被媽媽愛、接納、包容的體驗,這會深深印在寶寶的潛意識深處,寶寶將來的人際交流模式會是安全的、開放的。而很多沒有經(jīng)歷母乳喂養(yǎng)的寶寶,在長大后,很容易在交往、人格等方面出現(xiàn)問題。
吸吮動作對于一個飛速成長的寶寶而言是一種必需的鎮(zhèn)靜劑。那些斷了奶的寶寶會利用其他物品來滿足自己的吸吮需求,比如,奶瓶、安撫奶嘴、手指、頭發(fā)等。母乳喂養(yǎng)其實是教會孩子在遇到困難時,從人那里找到安慰。而斷了奶的孩子則需要從物品那里尋求解脫。
2.3歲前,及時地滿足寶寶
著名的心理學家阿達麗說:“1歲前的寶寶,是建立對身邊養(yǎng)育者的信任和親密感的關鍵時期,延遲的感覺對這個階段的寶寶而言,次數(shù)多了影響不亞于心理的創(chuàng)傷。延遲滿足應該是對3歲以上的寶寶進行訓練的內(nèi)容,而不是對這么小的寶寶!”
尤其是襁褓中的寶寶,他們需要從父母那里獲取生存下去的勇氣,聽到寶寶哭,立馬跑過去,或者隔一段固定的時間,就看看寶寶是否尿了,只要父母及時滿足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,他們就能健康成長。這個時候,媽媽千萬不要覺得剛出生的寶寶什么都不懂,哭幾聲、餓一會兒沒什么的。事實完全不是這樣的,因為寶寶哭泣除了餓了、尿了、病了,還可能是在尋求父母的撫慰,以驗證父母的愛。
在夜間,如果媽媽有條件和寶寶睡在一張床上,不但有利于喂奶,也能增進寶寶對媽媽的信任。對于較小的寶寶,媽媽讓他含著奶頭睡覺,都是允許的事情??!有的家長覺得讓寶寶和父母睡在一起,不利于寶寶獨立;對寶寶照顧得太及時了,也不利于寶寶自立,實際并非如此。
媽媽們都知道,寶寶出生后,他們的生理需要獲得及時滿足,能夠讓寶寶和媽媽及時地建立一定的聯(lián)結,寶寶會明白:我生活在這里是安全的,媽媽很愛我,會及時幫助我解決問題、排除煩惱,我不用怕什么!
還有的媽媽,覺得寶寶吃飽了喝足了,就沒什么問題了,寶寶哭就讓他哭吧,哭一會兒就好了,于是就放心地去做自己的事情了。
媽媽這么做也不恰當。寶寶哭泣,可能是因為想媽媽了,需要媽媽的撫慰。這個時候,媽媽最好安靜地坐下來,一邊撫摸寶寶,一邊跟寶寶說:“哦,寶寶想媽媽了!媽媽陪你!”媽媽可以抱起寶寶,跟他逗逗、說說、笑笑、運動運動。媽媽的回應會讓寶寶覺得自己沒有被人忽視,心里就踏實了。
孩子一兩歲的時候,很多媽媽苦于一個人無法離開寶寶去做其他的急事,其實如果準備充足,也是沒有問題的。比如,到了給寶寶喂奶的時間,就準備好濕巾、衛(wèi)生紙、水、書、手機、一些小玩具等,這樣的話寶寶哭泣的時候,媽媽就可以很及時地回應寶寶的需求,寶寶就不會承受“被怠慢”的苦痛了。
3歲以前的寶寶,媽媽可以盡可能地滿足孩子的依賴感,這樣寶寶才會有充分的安全感,到了該獨立的時候,就能自動地走向獨立。一般來說,3歲是培養(yǎng)寶寶獨立的關鍵期,寶寶能做的事情,媽媽就讓寶寶自己去做好了。